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彦涵:用艺术战斗到最后一刻
  1938年夏天,22岁的彦涵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他在没有任何物质准备的情况下,和一位同学徒步跋涉11天,行程800华里,奔赴西北小城——延安。

  3个月后,彦涵参加了八路军,作为“鲁艺木刻工作团”的一名战士,他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在太行山区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涯。

  【武器】

  艺术作品“重回延安”


  逼真的窑洞门窗场景、浓郁的延安风貌、张贴的革命标语,展现战争场面的木刻、述说抗战与劳动的“新年画”加上历史照片的集中陈列……“武器——彦涵革命战争时期艺术作品展”用“场景再现”的布展方式瞬间将观众带入70年前延安时期轰轰烈烈的革命氛围当中。

  作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特展之一,也为了纪念2011年9月去世的版画家彦涵先生,“武器——彦涵革命战争时期艺术作品展”近日亮相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而这个展览则用彦涵先生革命战争时期的创作集成,展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文艺历史。

  【战歌】

  团结人民 教育人民

  打击敌人 消灭敌人


  “彦涵先生的木刻作品是一首首真正的‘战歌’,他表现战争的作品,是一名战士进行战斗的‘武器’。cDN-wWW.2586.waNG”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策展人朱青生(微博)说。

  而参与展览的一批以抗战内容为题材的新年画:《保卫家乡》、《春耕大吉》、《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等则深深地展现了这一点。

  1939年春节,民间年画在农村普及的特点给了彦涵灵感,他用战士取代门神,创作了以上作品,这不仅是中国木刻的新开拓、新探索和新尝试。“也是彦涵先生将新年画与传统年画、古代造像、门神门画等相联系,吸取民间艺术的文化精髓和传统渊源,创造出的极具现代艺术意味的形式。而这一形式也被西方艺术界接受为一种典型的现代艺术现象,影响波及全世界。”朱青生说。

  “木刻作品当时能够立即被复制,并迅速地传输到观众手里。”朱青生说。当时中国普通的大众多数是不识字的农民,他们对于胜利抱有极大的希望和向往,他们也是这些木刻作品更为广泛的观众。

  【战士】

  一手拿枪 一手拿刻刀


  1935年,19岁的彦涵背起行装,准备前往国立杭州艺专。舅舅的好友陈佛生反对。几次争执,拗不过彦涵,陈佛生说:“你学画我赞成,不要画风花雪月,要画沧海桑田。”这句话,影响了彦涵的一生。

  8年后的1943年,彦涵先生回到延安时创作的《当人搜山的时候》、《不让敌人抢走粮草》、《奋勇出击》、《来了亲人八路军》、《把她们藏起来》、《侦察员》和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不仅成为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成为这句话最好的注释。

  当年在太行山上,彦涵先生不再是一个“文化人”,而是一个带着文化任务的战士。他随身携带着的枪械、子弹、炸弹和刺刀,让他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木刻刀也当成参与战斗“武器”。

  彦涵先生的儿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彦东对记者说,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彦涵先生曾身携绝密情报从西安转辗洛阳,一路凭借着机智勇敢与特务周旋;他也曾带领暴露的30多位地下党员,历尽艰险,通过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胜利返回敌后根据地……

  彦涵先生曾说,那时“我是身背钢枪,腰里插着三把钢刀(木刻刀)干革命”。而作为一名“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战士,彦涵先生更多面对的是战场上与敌人的直接战斗。1942年,在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展开大扫荡时,彦涵曾手持一支土造步枪,带领队伍拼尽全力奋勇突围。那场战斗异常惨烈,和彦涵先生在一个桌上刻木刻的同伴就在直接战斗中被杀害……

  如果没有对战争出生入死的感受,就不会有那样充满激情的作品。彦涵的部分作品被送给美国和苏联的记者。1945年4月,美国《生活》杂志刊载彦涵作品,标题为“木刻帮助中国战争”。

  【信念】

  一个被打得趴在地上

  战斗的战士


  战争的时候如此,在逆境中,彦涵先生同样没有停止创作的脚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彦涵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借用鲁迅笔下的人物创作了经典木刻《鲁迅小说插图》,表现了他对现实的看法。这也让他被称为是“一个被打得趴在地上战斗的战士”。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中,彦涵先生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家,他不仅在延安时期就是最重要的革命版画家,以画笔和刻刀记录了20世纪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斗争,而且他也是新中国版画教育和版画事业的奠基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殷双喜曾说:“建国初期他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组副组长,参与了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作品的画稿创作,留下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画面。他是新中国美术的开拓者,也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在日军“大扫荡”过后,彦涵遇到一位老大娘。她唯一当民兵的儿子被捉住后,被鬼子头朝下塞进茅坑,然后用石头砸死,老大娘悲痛得哭瞎了眼睛。她对八路军战士说:“我虽然看不见你们,但是摸摸你们的脸也好。”那种极度痛苦的表情使彦涵刻骨铭心。事后,彦涵创作了木刻《来了亲人八路军》,表现了人民与子弟兵之间的血肉感情。

  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莫斯科东方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

  1943年,彦涵从太行山回到延安,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友,彦涵凭借爆发式的情感冲动,在草图中勾画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构图,在画面的顶端是一个已经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八路军战士,他仍然在老百姓的支持下继续顽强作战。

  木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军民合作抗战胜利 1944年套色木刻 现藏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国美术馆

  1944年,彦涵在延安创作出了他的经典“新门画”《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作品在保持传统“门神画”风格的同时,又以大胆的想象进行了“形象置换”,呈现出“解放区版画”中“新年画”这一艺术流派的经典特征。新思想的介入,加之艺术形式上的“置换”,与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观念不谋而合,所以,在世界版画史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也成为国际版画界研究中国现代木刻时必然提到的经典。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