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转型中的反思
  1980年,还是为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罗中立以油画《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奖而一举成名,在这幅作品成为当代中国名画的同时,青年美展也在美术界成为了极具分量的展事。时隔28年,当罗中立等人已经成为当今画坛的中坚之时,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在奥运之际开幕了,这次展览积聚了当代大多数符合主流展事创作要求的新一代青年画家的作品。但是时过境迁,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中,青年美展的影响力已经今不如昔,在极度发达的资讯浪潮之中,对于已经适应了信息化了的人们而言,这仅仅是一个瞬间的新闻看点。2011年12月,在上次青年美展的主角还未退出青春阵营时,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又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帷幕。这次青年美展按照国、油、版、雕、漆及水彩、水粉、综合艺术的画种进行分类。展览的前言写到,此展收到9127件作品,选出526件入选作品,其中优秀作品128件,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展览对于当下青年美术主流创作群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术创作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个时代借助于图式展示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的中介。因而,通过第四届青年美展的展示可以反观时代的审美与精神,从而可以检讨艺术创作的得失。下面按画种略谈观感。

  失落古典精神趣味的国画

  展览的国画作品中工笔画占大半以上,其他写意画也是画得非常工整。整个国画部分的作品给人的观感就是越工整细腻,越具有视觉冲击力就越能够获大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北京作者王冠军以都市俊男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今夜不回家》,湖北作者李传真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在路上》。Cdn-Www.2586.wang唯一略微放笔直取的一张写意作品就是浙江姚晓东的花鸟画《秋日私语》。展览中工整绘画大行其道,写意在式微。

  当然,画得工整细腻也并非不是好事,它至少拓宽了中国绘画的表现能力和表现技法,对于艺术史而言是有一定贡献的。然而,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大展对工整细致刻画、追求视觉效果的国画作品的推举,实际上是对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价值观的张举,这势必会对当下国画创作起到一种示范性作用。凡是学过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人都知道,中国绘画历来都主张写意精神的表现,尤其是北宋文人画运动之后,更是标举写意精神的传达,明确反对精工制作,作为社会精英的文人阶层在历朝历代不同版本的画语录之中反复强调的就是文人画写意精神,以区别于画工画,乃至院体画。这种累积千年的画学思想、审美精神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高级的美学标准。可是,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传统美学精神却彻底地失落了。在展览中,充满制作气的工笔画大行其道,写意画也在方法上趋向工整。这种古典精神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限于篇幅,不能展开,这里仅作为一个问题提出。

  另外,工笔画发展迅猛,这个展览上的各类工笔画法恰好构成了当下工笔画发展的不同方向的各种案例,也是各教学机构工笔画教学成果的展示。对于青年画家来说,老师的绘画风格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国画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名师风格的作品,这也将成为一个问题——年青画家如何走出老师的影响而自成一体。

  写意与写实并存的油画

  在国画创作越来越向写实油画靠近的同时,很多油画作品却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国的传统写意精神。广东画家段远文的《故园》便是采用类似于国画大写意的笔触酣畅淋漓地表现江南园林,在亭阁之中几个古装人物的造型则是来自于傅抱石的笔下。河南画家孟新宇的作品《乡野梦境》和北京画家杨澄的《品石黄山》则是以山为题材,在造型和意境上和中国山水画如出一辙。中国画倾向的油画作品在展览中还有很多,这表明了外来画种油画在中国经过百年来的发展,中国本土化的油画面貌逐渐形成,其中的核心就是融入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注重意象性表达。更为可喜的是,油画的丰富表现力和色彩优势更加拓展了中国精神的表现。

  写实油画在此次展览中占有半壁江山,从题材上来说,对于生活的真切表达是写实油画的生命,这一点,恰是年青画家的擅长,他们对于生活敏感而且怀有真情,将视角投向普通的民众、常见的景致,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很多现实主义的写实作品表现出的主题让观者感动。如江苏作者陈国英的作品《香飘飘》表现了街头夜市麻辣烫摊点的场面,这是我们都市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面。写实的手法与对底层民众的关爱之心相结合才会有动人的作品。在写实油画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复制照片的现象。这个展览中有一些照片化的作品。摄像技术可以为收集素材提供方便,但不能完全照抄,否则就丧失了艺术创造的机趣,进入被动的制作,带给观者亦是同样的感受。

  漆画的工笔化、版画的技术化、雕塑的泛化及其他

  漆画从附着于实用的漆器之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画种的时间并不长,其区别于其他画种之处在于复杂工艺所带来的独特漆画语言之美。但是,从展览的漆画作品来看,有一批漆画题材表现了现代女性,在手法上类似于工笔重彩画。如何选取合适的题材恰当地体现漆画之美,这对于漆画画种而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版画同样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画种,甚而至于它的技术的花哨成为了观者与绘画对话的隔膜,观者难以在画面之中产生人文情怀的共鸣与审美的愉悦,而是技术的繁杂与不易理解的画面内容使版画走向清高。展览中有两幅版画值得一说,其一是北京作者高凯的《电梯》。高凯本是国画专业的学生,从这幅作品中的造型可见全是脱胎于国画白描,作者对于版画仅仅是大学一年级学过几周木刻过程,在朋友的鼓励下,做了这张木刻作品,结果也入选了。对于版画专业的人来说,从这幅作品之中可以好好思考一下版画技术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老祖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以及解放区木刻版画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够让我们怦然心动,这个心动的节点和根源在哪里?这也值得当代版画界好好反思。另一幅作品湖北谭梦梦的《外婆》很是让人感动,作者用无法寄出的不同信封组合成画面,来表达对外婆的思念。画面所表达的情和所采用的技术形式完美结合起来,成为版画创作思考技术与情感表达的一个成功范例。

  雕塑作品根据各自的形态穿插于各个展厅之中。新时期以来,雕塑的形态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写真塑像功能,而开始切入生活与观念表达,在手法上更是推陈出新,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一些在现代艺术中被称为装置的作品也纳入到雕塑种类。有一件作品颇有意思,是辽宁作者于成义的《推——与凡高一起看展览》。作者塑造了缺了耳朵的凡高形象,赤裸着上身,左仰着脖子,坐在轮椅之上。作者本来是想在展览期间推着车子上的凡高看展览,从而引发对于文化穿越的思考。这是一件带有创意性的行为艺术作品,结果由于展览的限制,被固定在展场,成为被观赏的雕塑作品。

  这次展览将综合材料作为新的门类进行专厅展示,这让人联想起展览与2010年刚成立的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作品保存修复委员会之间的关联。无论如何,此种举措表明,代表当代美术主流的中国美协在认识和观念上逐渐能够与时俱进。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新的种类,可以名正言顺地在主流展览中得以推广,同时,也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在材料和手法上提供了诸多的实验。但是,其中几幅北京作者的作品所采用的语言完全来自于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作品保存修复委员会主任胡伟先生,让人想起胡伟在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中的手法。

  水彩与粉画品类中有许多令人眼亮的作品,这两个小品种并没有在国画、油画两个大类前失色。黑龙江作者王巍的表现港湾泊船的写生作品《集结号》充分表现了水彩语言的美感。吉林作者王辉宇所作《退休的张处长》将写意人物的画法与水彩相结合,拓展了水彩的表现能力;而湖南作者刘永健的《尘土·人生》,让观者可以看到水彩画也可以进入宏大场面的叙事中去。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其实就是一个窗口,是当代美术史的一个坐标,从它可以透视社会的万象。所有问题的出处都是当下这个社会转型之间所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关于这些问题其实很难用对或错来界定,还需历史的积淀。好在参展者都是青年人,他们的自身的朝气、对生活的热情、对文化的思考及对艺术的探索势必促进时代美术的发展。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