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画家张雷平:艺术是时代的回声
  张雷平

  艺术是时代的回声。不同的年代,我们有不同的艺术追求。

  大学时期,我以学西方绘画为主,俄罗斯绘画体系影响了我,出于年轻心灵的好奇和敏感,我又被图书馆里的印象派画册吸引,我用画毛主席像剩余下来的颜料在宿舍里悄悄地临摹。记得有一次在外滩写生,天气渐渐地暗下来,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都亮起了灯火,倒映在水里,平日清晰的一切,此时朦胧而神秘地闪烁着,我急切地把眼前的感觉倾泻到纸上,跳跃的色彩、爽朗的笔触,构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生动画面。那情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凭“直觉”作画,把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留在自己的作品中,是我艺术起步时的向往。

  大自然,雄伟、壮丽、广阔、有力……

  或许是我对过去了解不够,但是,在如此壮丽的大自然面前,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情。眼睛啊,多看几眼;脑子啊,记录下我的激动;想象啊,展开你的翅膀;笔墨啊,给我以表现力量。笔在宣纸上行走,尽情地写,尽情地画,脑海里浮现的是山、是水、是花、是草。笔在行走,色在奔腾,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山、不是水、不是花、不是草,是情、是韵、是神、是味、是节奏,是我生命的颤动。至此,我的作品已完全从吴派风格中摆脱出来,我自然地把山水与花卉结合起来,并把笔触伸向苍山峻岭。《峭壁崖花》、《峡谷系列》、《海礁》、《古城遗韵》等作品就是这时期产生的。无意中,我的一部分作品进入了半抽象状态。cdN-WwW.2586.WAng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下笔方有神。改革开放为画家打开了国门。

  虽然机会到来之时,我已人到中年,不可能走得很前卫,但是我会有选择地汲取西方于己有用的东西。同时民族文化的底气使自己目标明确而自信。我庆幸自己受过东西两种艺术教育,庆幸自己有过一边学中国传统,一边翻阅西洋画册;一边向老画家请教,一边与青年油画家交朋友;一边看中国绘画展览,一边欣赏西方现代艺术的经历。我看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共同切线,那就是艺术的本质和精神。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艺术的精神是向上的。

  摆在我面前一件可行的事,就是赋予传统中国画以新的表现方式。把传统(中国画)推向前去,融入现代。这个现代,是渗透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这个现代,是以视觉新鲜经验为标志的现代;是创造的、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现代。在中国绘画的宝藏中,不论是技法,还是画理,都包含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不少西方有名画家从中得到了启发和借鉴。

  2000年后,我创作的《前程》、《盛开的白玉兰》以及近年来创作的《山田》系列、《黄土》系列等,就是这样想法的尝试。从笔墨、构图、形态、意趣走向现代图式、符号,强调了线的旋律,墨的舞蹈,画面空间的音乐性,营造自己绘画图式的新天地。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一级美术师,摘选其《砚前畅想》文章)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