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舞蹈 >> 舞蹈教学 >> 正文
儿童舞蹈启蒙1级2级教学常识掌握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23:35 点击:
  一些具有幼师专业学历的幼儿园老师和一些具有音乐、舞蹈基础的小学教师、大队辅导员等,在实际的儿童舞蹈班教学中常常会感到信心不足,或者无法进行下去的心理反应。这主要是对儿童舞蹈教学常识性的综合认识不足而引起的。熟悉教学常识,掌握教学规范,并了解综合教学内容的各自属性,是学习做儿童舞蹈教师的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增强信心,锻炼提高。

  本节在讲述这些常识内容和规范要求时,主要针对启蒙、一级、二级内容,并适当结合教学实际,以便教师学习和掌握。

  第一节 把 位

  把杆是舞蹈训练的重要器械,是舞蹈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位是训练者在使用把杆时对方向、位置的要求。两者是继儿童地面动作训练较成熟后的站立动作训练的延续内容,是儿童舞蹈训练的重要部分。

  1.扶把

  常识形成原因

  儿童舞蹈训练中为什么要使用把杆?

  把杆在舞蹈训练中是重要的器械工具,已成为舞蹈训练的一个特殊标志,不仅被大量使用于各种舞蹈门类的形体训练中,而且在体操、艺术体操、模特训练等中都被广泛使用。CdN-WWW.2586.waNG目前普遍被儿童舞蹈训练所采用。把杆训练是使双腿线条优美、身体协调配合、以人体力度为基本训练目的进行形体表演的最科学的方法。虽然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针对儿童舞蹈训练已经研究出一系列暂不需要把杆的地面训练方法和教学形式,但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把杆训练依然被儿童所乐于接受并行之有效。同时,把杆的使用常常又为儿童带来很多兴趣,为儿童舞蹈课增添了许多色彩,也为儿童舞蹈教师所钟爱。

  因此,我们不主张在儿童舞蹈训练中轻易地舍弃把杆,而应该有效地穿插使用这一形式,使把杆在儿童舞蹈训练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对把杆的使用,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形成常识、娴熟掌握才好。

  扶把有双手扶把、单手扶把两种,第一种为初上把杆训练者应用,第二种为把上训练较成熟后应用。

  (1)双手扶把的规范

  面对把杆,以把杆垂直地面一脚的距离站立,双手从身体两侧自然抬起置放在把杆上(图3—1)。注意身距不能离把杆过远,过远会形成两条胳膊不自然伸直的现象,且影响训练动作,也会造成撅屁股、后背不直等问题。同时身距也不能离把杆过近,身体太贴近把杆,易造成身体形态僵硬,缺乏肢体的自然美感。

  扶把双手的间距应以本人的肩宽为标准(参照图3—1)。双手间距不要太宽,也不要无间距,紧贴在一起(图3—2),这些都会破坏把位站立时的形态自然美。双手扶把的要求,重要的一点为自然松弛,形成整体姿态的自然大方。

  双手扶把的训练内容、训练作用

  压腿、压肩、背部垂直感、单双腿平衡重心、擦地的腿部绷与直训练、吊腰、双手力量支撑(假倒立)等。

  (2)单手扶把的规范

  单手扶把分正面、反面,左手扶把为正面,右手扶把为反面。扶把身距以把杆和小臂的长短距离为准,大臂应自然贴身垂直,小臂略前自然扶至把上。同时扶把的手过前或过后都是不规范现象,会影响到动作练习(图3—3)。

  单手扶把的训练内容、训练作用

  重心力度,背颈部垂直感,双腿的开、绷、直,手、头、腿的规范协调练习配合等。

  2.第一条腿、第二条腿

  第一条腿、第二条腿是儿童在左右分辨不清的情况下形成的简化变通概念,较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课堂应用效果好。

  常识形成原因

  训练中,让儿童形成第一条腿、第二条腿的概念不仅必要,而且应看做是常识基础的需要。因为许多教师在上儿童舞蹈课中都会遇到一个又好笑又头疼的问题:有些孩子连左右腿都分不清,练习时,你抬左胳膊,他抬右胳膊,你迈左脚,他迈右脚,总是和大家不一样。当你静下来一想,是呀,他们走路有时还经常“一顺顺”呢,这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变通能力,从最基本上给孩子们建立肢体认识的概念。第一条腿、第二条腿就是在此观念下产生的内容。

  第一条腿、第二条腿的概念

  把上训练的单手扶把第一面为左手扶把,左手扶把要训练的主要腿为右腿。那么,第一条腿、第二条腿的理由界定应为:

  第一条腿———右腿,第二条腿———左腿。第一条腿、第二条腿形成的概念在今后的训练中应用广泛,如压腿、劈单叉、单吸腿、地面抬腿、踢腿训练时,教师都可以在儿童先做哪条腿的练习时明确发出第一、第二条腿的指令,便于儿童的理解和反应,使练习整齐有序,同时使教师的授课表现出常识应用的条理性。

 

  3.“打开”、“关起来”

  “打开”、“关起来”是训练时腿部及胯部打开或关起来的指令要求。

  常识形成原因

  当代舞蹈造型美的基础源于人体的舒展、挺拔的掌握,舒展、挺拔的肢体表现又离不开人体有关关节、韧带的“打开”程度,舞蹈训练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对肢体关节、躯干、韧带“开”的训练。“打开”和“关起来”就成了舞蹈在训练、排练时离不开的一个普遍用语。儿童舞蹈也不例外。

  “打开”、“关起来”的概念

  “打开”在训练中很常用,如打开胯、打开脚、打开腿、打开肩等等(图3—4)。“关起来”则应用较少。儿童在初期训练软度时,在把杆上压前腿,容易形成胯不正的现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前腿(正腿),教师在纠正这个问题时,应让儿童站立的脚尖对着前方,胯“关起来”,以形成规范的压前腿。“关起来”的常识概念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所以,它的使用意义明显比“打开”的意义要少得多。然而,“打开”“关起来”是一对矛盾关系的反映,在讲“打开”时,一定也离不开“关起来”,否则,就无法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4.“前、旁、后、旁”

  “前、旁、后、旁”常反映在训练时腿对方向的变化中,也是教师训练时常用的指令,是训练者、教师应有的共同认识。

  常识形成原因

  “前、旁、后、旁”指的是在做练习时腿部动作的方向。在把上练习,比如擦地、小踢腿、胯掖蹲、小打腿中就被普遍使用,是训练中腿部常用方向程式化的一个通用称呼。它除了具有很典型的教学指令性外,也具有舞蹈教学常识内容的广泛共识性。

  “前、旁、后、旁”的规范要求(以单手扶把擦地为例):单腿擦前、擦旁、擦后、再擦旁,简称为“前、旁、后、旁”(图3—5)。

  “前、旁、后、旁”其中的“旁”被重复使用了一次,是对应音乐小节对称的一个肢体备课反应。如音乐节拍为4个、8个、16个8拍,不可能3个、7个、15个8拍就结束一段曲谱,那么“前、旁、后、旁”的编排即顺应了这一关系。在两个“旁”的动作编排上,专业团体的演员在训练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后,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在最后一个“旁”的练习音乐伴奏中适时地变化一段复杂的动作练习。即使如此,最后一个“旁”的音乐伴奏空间以及它的程式的概念也会依然被保留,使形成的对称惯例影响在备课中得以表现出来。 儿童在进入把上简单的基础训练时,“前、旁、后、旁”是教师不应忘记的常识灌输内容,使儿童形成这一概念对以后的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5.前侧、旁前、后手

  前侧、旁前、后手指的是头部和腿的方向配合,是上体与下肢协调配合的重要内容。常识形成原因 前侧、旁、后手是指腿在做“前、旁、后、旁”的练习时头应该同时配合的方向变化。它的应用,应在儿童熟练掌握了腿部练习后作为儿童肢体协调反应的进一步掌握的重要的训练基础内容。所以在儿童教学方面,不仅儿童应在肢体上掌握,教师也应该掌握其常识性教学意义。

  前侧、旁前、后手的规范要求(以单手扶把擦地为例)

  右脚擦前,头看右侧方;擦旁,头看正前方;擦后,头看非扶把手的方向(图3—6)。

  这个常识,应用到训练中对儿童有一定的协调配合难度,是儿童肢体配合向协调发展的必须练习,有较强的训练意义。专业训练中,它常出现在擦地、小踢腿、划圆等一切把上练习中。儿童在掌握时,则不必在练习编排上拘泥于必需的专业备课程式练习,应以单一动作编排的头部、腿部方向配合为训练目的,如单手叉腰、绷脚点前、点旁进行腿部方向的规范确定,再配合以头部的方向协调,达到肢体上下配合反应的训练目的,为以后的训练打下常识意义上的肢体协调基础,达到儿童舞蹈训练的一个基础标准就可以了。

  6.主力腿、动力腿

  主力腿、动力腿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是专业、业余教师应掌握的内容。

  常识形成原因

  主力腿、动力腿在专业舞蹈基训中是一个常识性强、分辨两条腿不同训练功能的术语。在儿童舞蹈训练中,因其称呼的过于专业化,不太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教师一般不应强调使用,宜于变通使用儿童较容易接受的“第一条腿、第二条腿”的概念作为替代。儿童舞蹈教师则应熟悉它的专业称呼意义。主力腿、动力腿的概念如在把上或中间组合练习中,一条腿负责身体重心的支撑,起到全身重心的稳定,称主力腿;在重心保证下,另一条做出不同动作的腿,称动力腿(图3—7)。然而在训练中,主力腿、动力腿的功能也会产生转换变化,如在组合中

  产生的双腿交换重心、移动动作中,它的功能将随之发生转变,形成性质变化,反映出实质表现的灵活性。

 

  7.转把规范

  转把指的是单手扶把时转变方向的过程,是过程的指令,也是称呼。

  常识形成原因

  转把规范发生在单手扶把训练后向另一方向转去的过程中,要求统一转向。对儿童来讲,转把的规范统一,不仅仅是潜在地注入了一个常识性认识及习惯养成,亦是教师重视课堂整体规范的修养表现。

  转把的规范要求

  每次在转把时,无论是第一面转向第二面,还是第二面转向第一面,都是以面对把杆进行转把的过程,而不应背对把杆进行转把,形成课堂不规矩的随意性表现(图3—8)。

  当前,一些儿童舞蹈班的教师往往不注重这方面的要求,对儿童缺乏常识的培养,使儿童在训练中养成不注意小节的散漫习惯,这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使儿童舞蹈训练表现出课堂整体的粗糙、不细腻和教师对训练常识掌握的匮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细小问题应看做整体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引起重视。

  8.预备、还原

  预备、还原指的是每个练习始和终的准备及结束动作。

  常识形成原因

  预备、还原指的是每个练习或组合前后准备和结束的动作。把上训练对它的要求尤为重要,不仅能培养儿童对训练心态投入的意识,而且对正确的站姿、坐姿亦是一次极好的训练机会,通过对训练中的预备、还原的要求,可使儿童养成对生活中的事物有始有终的认识联系。

  预备、还原的规范要求

  练习中,预备、还原的姿态造型及要求各不相同,如,教师一经发出预备口令,大家都应注意力集中,不能再乱看乱动;练习结束,只要教师没有发出放松的口令,大家则应保持好结束动作,不能自由放松,养成整体一致的好习惯。再如,儿童站立时爱塌腰挺肚子,在讲了对腰和臀部的要求后,可要求他们在预备的时间中,自己照着教师的要求去进行调整等等。

  一堂课各个组合练习中的预备、还原,正如一篇文章的标点符号,具有一定的训练辅助意义。忽视它会造成舞蹈训练课的随意散漫性,失去教学的细腻严谨。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应对预备、还原做到足够的重视,使它的常识意义在课堂以及儿童身上得到展现。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