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舞蹈 >> 舞蹈论文 >> 正文
从教学中感悟舞与乐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28:04 点击:

摘要:早期的音乐从舞蹈中产生,又附属于舞蹈,最后才独立发展.待音乐高度发展后,舞蹈又

受惠于音乐. 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音乐。二者彼此配搭、彼此

衬托,相互表现、相互促进。舞蹈与音乐共生存。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舞与

乐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更应该重视“乐感”的培养对舞蹈教学的积极作用,让艺术的苗子能在

音乐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下,逐渐做到乐中有舞,舞中有乐,声情并茂。

  关键词:舞蹈 音乐 节奏 乐感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早期的音乐从舞蹈中产生,又附属于

舞蹈,最后才独立发展.待音乐高度发展后,舞蹈又受惠于音乐. 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的变化、

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音乐。二者彼此配搭、彼此衬托,相互表现、相互促进。舞蹈总是在音乐的

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即使是原始社会的舞蹈也

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

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CDn-wWw.2586.WaNG”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

音乐的回声。”可见舞与乐是不可分割的。

  舞蹈和音乐都被叫做“时间的艺术” 。在教学中首先要把“节奏感”的认识教给学生,使

他们懂得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该怎样配合。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地位。早在“歌咏之不足

,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远古时代”,舞蹈的主要动因就是节奏的物化态,无论是人声的呼

号,还是瓦石的击节,都是浑然于舞,助于舞,激发于舞。就学习民间舞蹈来说,节奏的精确

把握与体现,是把握风格的关键所在。记得前苏联的世界级民间舞大师莫伊塞耶夫说过:民间

舞训练的精粹,在于让学生轻易而准确的掌握风格。而能让学生轻易、准确地掌握风格的过程

则又肯定是不轻易的,而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节奏”的精确把握。节奏,就广义而言生

命本身就充满着音乐节奏;具体而言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从舞蹈的角度讲,她首先应

该是“节拍”,然后是舞蹈的律动。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常用“心理节奏”、 “呼吸节奏”

的术语,这二者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心理节奏的指向,一方面是说对其具体节拍的感应,另一

方面即是指舞蹈风格的体现。而要把握、表现风格的最关键一步是“心态的体验”。而心态体

验在课堂训练中最直接的熏染便是节奏的把握过程。而“呼吸节奏”则是人体对这一个心理节

奏把握后使动作构成这一个舞蹈律动体现的主要传导方法。

  我们以维族舞蹈为例,维族舞蹈音乐节奏动律,伴奏音乐中多用切分、附点的节奏,在弱

拍处常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从而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对于学生学习维族舞蹈来说,最不好

掌握的就是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摇身点颤动律,要掌握好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首先要掌握

好摇身点颤动律的“呼吸”特点——螺旋式呼吸以及具有维族舞蹈音乐节奏特点的“呼吸节奏

”,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先从字面的理解和动作外在形态上去模仿,学生能很快掌握身

体的运动路线,但不能精确的掌握好维族舞蹈的风格及特有的韵味。因此,节奏的训练显得尤

为重要。我们如能先从训练学生的呼吸节奏开始,先教会学生用呼吸来“打节拍”,使学生从

能体会到维族舞蹈独特的“呼吸节奏”到熟练运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节奏、旋律、和声是音乐表现人类内在情感的三要素,而舞蹈则依据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用人的“外在”肢体、身段、面部肌肉的动作来表现人的精神生活。单纯的“节奏”是没有生

命力的,是僵化的,而学生表现出来的舞蹈形象也只能成为一个“工匠”,失去了舞蹈的个性

特点,缩小了舞蹈的表现范围。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乐感”的培养。所以,学生在把

杆动作和中间动作的基础训练时,我采用了钢琴曲伴奏。举个例子,如腰,以训练腰的软度、

力量、灵活性和韧性为目的,因此动作过程要求呼吸均匀、自然,腰部柔软自如,但又具有较

强的控制力和灵活性。音乐可使用3/4和4/4拍子,慢下腰和慢涮腰要求音域宽阔,色彩丰富,

音乐如能与动作十分均匀地合上节奏,对训练缓慢自如的控制能力将受益非浅。快涮腰的音乐

则要有流动感,旋律优美,线条起伏,柔中有刚,刚柔并重。好的音乐伴奏可以帮助学生在完

成技术动作时,使舞蹈动作做得更完美、更准确。实践证明,这比原先的“一嗒嗒、二嗒嗒”

的“吆喝”更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见,音乐的节奏型与旋律线条在训练中对动作的提示、身体的位置、情绪的变化都发挥

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强、弱、高、低,旋律的起伏都会在舞者的内心产生不同的形象思

维和动力。因而,学生的动作在质感上也发生着变化。在许多课堂训练的动作中,如“跳”、

“转”、“翻”等,如果音乐旋律刻板,对大幅度的动作就不能起推动和帮助作用,在“身韵

”这类练习中,如“提沉”、“冲靠”、“含腆”、“横拧”等极有韵味的动作,要给学生一

个优美的旋律,音乐也要给予学生一个到位的“呼吸”,在气息上、情绪上充分诱导学生进入

“舞”的境界,学生才不会感到自己是在“卖苦力”。所以说,在培养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同

时,音乐感觉的培养与渗透是不容忽略的。乐感”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一个艺术素质的培养问

题。“乐感”是要更全面理解舞蹈音乐的内涵,除了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外,重

要的是在具体排练一部舞蹈作品时,引导他们通过想象,用他们的身体来体验,来感受,从而

形成活生生的经验。其次,还要经常播放一些舞蹈名作,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乐感”,如何掌

握“乐感”去塑造舞蹈形象

  “乐为舞之魂”,作为一个舞蹈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更应该重视“乐感”的培养对舞

蹈教学的积极作用,让艺术的苗子能在音乐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下,逐渐做到乐中有舞,舞中有

乐,声情并茂。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