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舞蹈 >> 舞蹈论文 >> 正文
体育为什么要产业化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28:16 点击:

[课题结题成果]制度变迁条件下的体育产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类型:社科成果集锦  作者:社科处
项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项目
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项目负责人:汪浩瀚、陆亨伯、姜文达、胡求光、李秀梅、徐建军、刘斌
 
    由汪浩瀚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制度变迁条件下的体育产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非均衡经济理论及系统论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研究的一个系统框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
    一、中国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产生、环境、特征和影响因素
    “体育产业化”这个概念在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时间很短,在体育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时间也并不长,到现在大约只有10年多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在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加入WTO,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内部优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更坚实,人们体育消费意识在增强、制度方面更加完善。现阶段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内部劣势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等方面。CdN-Www.2586.WAng现阶段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外部机会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入世带来的机遇。现阶段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外部威胁主要表现在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和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中国体育产业化具有如下的特征:1、体育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产业发展过程,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2、体育产业化是一个市场化的制度创新过程,企业化和社会化是重点。3、体育产业化是一个体育消费社会化的市场创新的过程,要以体育消费的社会化、大众化为前提,以群众体育消费的升级化为导向。4、体育产业化是一个以渐进性、非均衡性和二元机制并存为特征的产业演进过程。体育产业化作为经济运动的客观过程,必然是在一定因素的作用下促成的,找到这些因素,分析其对产业化的影响有助于解释体育产业化的规律。一般说来,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因素,即供给因素、需求因索和制度因素。
    二、中国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制度创新研究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由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约束组成的规则系统所组成,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减少了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制度的功能就是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为创造有效组织运行奠定基础。制度安排具有多样性是制度演进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使在同样的产权制度下,人们也会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
中国体育产业化可以说也是一个增长导向型的制度变迁过程,深入开展体育产业化改革可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办法来走优先发展都市体育,逐步深入农村的发展路径。体育产业化是通过对体育功能的扩展和发现以及制度上的创新,目的是要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中国体育产业化改革中的体育产权研究
    体育产权的形成过程是体育产品由一种不稀缺的状态逐渐到稀缺状态的过程,即体育产业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体育部门在改革之前是属于政府的一个公共部门,体育产品是政府公共部门生产的。因此,体育产权归国家或政府部门所有,具有公共产权的特点。体育公共产权的另一个较为特殊的形式是行政特权,这种特权使得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体育公共产品。由于他们没有收益权和交换的权力,因此,他们不会考虑产权的效益问题,同样这种产权的效益是低下的。在市场经济下,虽然公共产权存在有让渡和交易的可能性,而这种让渡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对共同则产的所有人员都有利可图,但由于产权不清,人们要达到一致的协议的可能性较小,体育产权改革,初期的困难就在此。
体育公有产权所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体育产权变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产权的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产权变革与形成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和市场中各经济主体相互竞争、相互作用,产权的形成是各经济力均衡的结果。体育公共产权能否以及何时转变为私有产权,要具体地看这种产权变迁的成木和运行成本的大小,如果界定、分配、事实私有产权的费用不高,产权的变迁与形成对交易双方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则产权的变迁才有可能实现。否则,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从目前产权运行的情况来看,在制度建立方面,政府及体育管理部门不断地完善,由于体育产业是一个较特殊的产业,在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是无法预期的,政策与制度的变化能否跟上形势的变化,这里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产权清晰是产权运行的前提,产权清晰不仅需要成本,而且需要时间和实践。在体育产权变革和形成的过程中,很多产权是不清晰的。这并不是花成本就可以完成的事,需要在运行实践中逐步落实。
     四、中国体育产业化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在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创新体育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的需要,是发展体育产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体育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无论是宏观管理领域还是在微观经济领域存在着“错位”与“缺位”现象,这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体育产业化改革中政府职能缺位与错位的表现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缺位、市场秩序维护上的缺位、宏观调控上的缺位、经济活动中的错位。
关于政府的职能错位与缺位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看法可能不一,因此认识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政府的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的首要原因;其次,还有双轨制下形成的利益集团的阻碍和改革成本较大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基本成熟。
    五、中国体育产业化改革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研究
    当前,我们构想的体育产业的统计方法,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不能将其完全应用于我国体育行业的统计实践中。由于体育用品业作为体育产业中最具产业规模的基础产业,统计工作相对完善。本文以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为例,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型,研究表明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结构),企业多采用价格战(市场行为)进行竞争,导致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市场绩效)低下。
    六、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
    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表述为: 以提高体育产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心,以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要做到: 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坚持改革与发展统一;坚持组建大型体育企业与发展中小型体育企业相结合;坚持启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的统一;坚持体育主体产业与体育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体育产业成长的制度基础和运行机制,以促进中国体育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升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体育产业化的道路有其特殊性,在制订发展战略时,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1、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2、渐进平稳推进的原则;3、分类指导的原则;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5、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体育产业化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我们提出了如下发展策略供有关决策时参考:1、加快配套立法,建立健全体育法规体系;2、改革现有的体育管理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新体制;3、建立规范的体育市场中介机构,完善体育市场体系;4、培育和塑造体育产业化的微观经济主体;5、改革完善俱乐部体制,建立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6、以发展都市体育为体育产业化的选择重点,逐步深入农村;7、建立体育产业化的投融资体制。 回答者: 琢玉形象设计 | 一级 | 2011-1-4 17:15
在目前政府推行的结构改革中,明确指出体育产业是搞活经济战略的一部分。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在《有关经济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的2002年基本方针》中指出,“未来保健、体育、时尚、娱乐、音乐等领域有望将市场扩大到全球范围,应推进其产业化过程”。体育产业在日本经济振兴的行动方案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体育产业”究竟是什么?对此问题,无论是体育方面的学术组织,还是从事体育经营的人士,至今都未能得出明确的、没有争议的答案。世界上研究体育产业的人士也未就体育产业的定义形成一致见解(Ming Li 2001)。因此,体育产业的有关人士只不过是在按照各自的理解来使用这一词汇。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找到一种定义体育产业的新方法。

  实际上,与“如何对体育产业进行定义”无关,无论“参与”还是“观看”现代体育活动,都会消费产品或者服务。体育活动可以唤起一定的需求和形成市场,即体育活动具有“经济行为”的一面。

  出于以下两方面理由,依托现代体育运动形成的市场将呈现扩大趋势。

  第一个理由是休闲时间随着劳动时间的缩短而有所增加。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体育产业在国内生产中占据的地位得到了增强。体育活动趋向于有组织地经营。

  第二个理由是传媒的发展和多元化,它们所带来的“信息化”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传媒行业而言,体育活动成为了最具价值的传播内容。这使得体育产业的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加速了该产业规模的膨胀。其原因在于广告等多种形式的资本流入体育产业,从而促进了体育活动的产业化。

  1990年,通产省服务产业课编辑出版了《21世纪体育远景》一书,首次从政策角度正式提出了“体育产业化”,实为极具前瞻性的一个项目。书中提及的几乎所有问题至今仍熠熠生辉。其中“产业的软件化”和“服务行业化”、“体育文化和富裕程度”、以及“体育产业振兴和地区经济振兴”等多数内容甚至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21世纪体育远景》将产品制造业和产品流通业列为“体育产业的一部分”。这大概是出于政府部门不愿将“产品行业”排除在外的习惯吧。

  体育产业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其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种多样。体育产业的客户也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例如,媒体进行“报道”时,电视媒体同时要支付“转播权费用”,也就是成为了体育产业的客户。特别是体育报纸和杂志等体育媒体,其销售量(或收视率)与体育产业的繁荣程度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可以说是与体育产业同命相连。体育爱好者作为顾客购买商品、成为商品营销对象的同时,也在自发烘托现场气氛及利用口碑开展销售和公关方面发挥着作用。也就是说,体育观众既是市场营销的对象,同时也是市场营销的资源。实际上,体育观众还具有培养运动队伍和运动员的作用。所以,在体育经营方面,古今中外都必须采用利益相关者型的治理机制。

  虽然尚在理论探索阶段,笔者还是建议将“体育产业”定义为以“体育的软件形式”作为商品的产业,而将经营体育产品等物理形态制品的行业排除在外。这主要是因为,体育用品行业属于以“体育用品”作为商品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并不从事属于第三产业的“软件形式的体育商品”经营。

  从产业论的观点来看,将“提供服务”和“制造产品”两者划分为同类是相当牵强和易于混淆的。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将体育用品行业界定为“体育相关产业”,明确区别于“体育产业”。

  “体育相关产业”还包括“体育产品流通业”、“体育传媒”等行业。以体育报纸为例,“政治、经济、社会”等非体育内容报道所占比例平均为30%~40%。至于电视节目,非专业体育频道的一般频道中,体育节目的播出率和节目收入所占的比例均不足10%。这些都不应属于狭义的“体育产业”的范畴。

  GDSP是“在体育活动方面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的总和”,因此可以将GDSP视作“体育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的总和。虽然多少有些令人费解,但因为体育的软件形式极富多面性,所以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生产活动跨度非常广泛,不应当将GDSP统计限定于狭义的“体育产业”范畴,而应包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生产总值。

  因此,体育产品应由服装、鞋类、球拍等体育用品用具以及健身俱乐部、职业体育、体育传媒等服务行业构成。体育用品用具需要售后服务,而健身俱乐部也要配备体育设施和用品用具,所以这些都是体育活动产生的附加价值,在GDSP统计中统称为产品。

  虽然前文对“体育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进行了分类,但是体育产业的复杂性使得这一分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目前尚在统计之中还不能断言,但“体育产业”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就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提供学校体育等活动场所和通过公共体育设施提供“体育活动服务”,这些都是其作为“体育产业”所生产的附加价值。但由此遗留的问题是,地方自治体等创造的服务业价值是否应当包含在“体育产业”之内?这些“统计数值的计算”和“体育产业的定义”方面的困难正是由于体育活动的多面性造成的。

  当前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是,“体育产业的振兴”如何能够对“经济整体的服务产业化”做出贡献。根据“应当实现的未来模式=目标”对“体育产业”进行定义也同等重要。为了在“振兴体育产业”方面进行有效的“行政决策的计划和立项”,当前的迫切任务就是确定“体育产业统计数值(GDSP)”。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