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舞蹈 >> 舞蹈论文 >> 正文
对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的梳理——兼谈民族舞教学体系的整合性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28:49 点击:
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的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从“舞研班”开始,我们就已将之作为一个训练体系进行教学。起初是仿照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分科严明、规格统一、人才专门化的格局。其后又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方式,提出了“元素教学”,迄今为止仍有很多民族民间舞蹈在训练上套用芭蕾的术语。对于已经发展了50多年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确有必要进行一次梳理,以便益于对相关的教学发展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戴爱莲先生的边疆舞蹈创作与教学应视为其开端。然而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建设,则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科为集中体现。     当初的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科属中等专业建制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体系,包含有朝、蒙、藏、维、汉等民族的舞蹈课。中专建制下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延续到20世纪八十年代初,其问,部分教员深入民族地区采风,在收集、整理舞蹈素材的基础上予以提炼、加工,使民族舞蹈课程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没有体系到形成体系,这是一项历时长久而具有开创性的艰巨工作。经过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专建制下的民族民间舞教材及课堂教学体系逐步成熟,四至六年的教学大纲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教材的推出是其主要标志。     1983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业开始招收大专生,学历的提升要求课程建设的发展,课程教学亦从各民族舞蹈的综合课逐渐转向特定民族舞蹈单元课。cDn-WwW.2586.WaNG与之相适应,在教材上也趋向以特定民族舞蹈为单元的系统化方面发展,蒙、朝、维、藏、傣等民族舞蹈的单元课程日趋走向成熟。     1999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根据舞蹈本科教育的需求,民族民间舞课程体系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发生变化,除了朝、蒙、维、藏、傣等较为成熟的课程外,一些新的舞蹈课程作为选修课悄然启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汉、佤、苗等民族舞蹈课程业已成熟。至此,中央民族大学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有: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蒙族舞蹈、维族舞蹈、傣族舞蹈,专业选修课有:汉、苗、佤等民族的舞蹈。     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的特点 综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建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1、系统性。   舞蹈学院的课程设置在统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指导下,根据循序渐进的自然教学法则以及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相应地开设不同的科目和安排不同的课时。民族舞教学在整个学院教材体系中形成了以藏、蒙、维、朝、傣为主线,兼容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风格和学院特色的教材体系,确保了教学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体现了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高等学府的风范和个性。     2、精炼性。 以终极教学目标为核心,课程设置泾渭分明、主次有别,教材精炼典型。民族舞教材的编制一贯以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性的“三性”原则为指导,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核心动律,并贯穿教材的始终,加上风格化的综合组合来更好地把握其韵味。此处的“精”体现为动作中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其凝聚了特定民族的舞蹈文化及风格特点,使学生能通过学习把握不同民族的风格,并使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整合性。 教学目的从传授知识到传授方法。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民间舞教学是以藏、蒙、维、朝、傣等民族的舞蹈为重点形成一个核心的教学体系。在统一的教学体系中,各相关分支一方面有着各自的教学目的和价值,另方面又能够相互补充,形成某种整合性。而这正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在教学理念和教材体系建设上最为突出的特点。     对整合性问题的再思考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许多民族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民族支系。民族舞蹈作为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其丰富性可想而知。面对如此多元复杂的民族及其民族支系的舞蹈文化,我们应怎样发掘、整理和加以发展呢?我们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应从何入手?教学目的又是什么?近年来随着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日益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有些学校提倡“原生性”,请各个地方的老前辈来教课;还有些学校盲目地加快“发掘”民族民间舞蹈的速度,迅速推出诸小民族的舞蹈教材。这些举措虽不失为一种变通的方法,但是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校的职能是什么?二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整理舞蹈素材并形成教材体系?而向老艺人学习,那只能是我们汲取养分的渠道,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校的职能是什么?现代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如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特别强调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统一。时代在变,教育的职责也在变,今天的社会与其说需要知识库型的人才,莫如说更需要能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并有足够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上文所言,我国民族多样,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异常丰富,试问有哪所学校可以在四年学制的教学中囊括所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运用知识的方法要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这也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我们应该给与学生什么?这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民间舞教学研究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正如该舞蹈学院教研室主任旦周多杰老师始终强调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应该注重传授每个民族独特的运动方式”。深入思考会发现,不少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许多动作上存在共同点,比如傣族的抖肩与蒙族的抖肩,蒙族的柔臂与藏族运用水袖的方式,维族的眼睛与傣族“大鹏”的眼睛等等,这些动作在动作节奏、幅度、力度,特别是动作背后的文化和心境方面可以不同,但它们的运动方式却有相同之处。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训练学生运用肢体的能力,藏、蒙的大关节运动,傣、维的小关节运动,朝鲜族舞蹈对于呼吸的控制……如何从功能训练入手,将这些动作加以整合,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用旦周多杰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身上没有盲点”,而这就是运用知识的基础。     看似杂乱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其实有着非常集中的共同目标。舞蹈作为人体运动的艺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身体以及身体的运动方式(后者可以变相地理解为民族风格),在此基础上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现在许多人只是学习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学了十年却编不出舞蹈,原因何在?他们掌握的只是特定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而不是其舞蹈的运动方式,这种学习只能是舍本逐末。     民族舞蹈教学是一项年轻的事业,我们要紧跟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化我们的教学,而不是盲目地完成舞蹈传承的任务。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